昨天(3月8日),在3月8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来自江苏灌南县的潘如华和另外4位妇女一起,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她们从近两万名灌南县来杭务工人员中脱颖而出,被杭州朝晖街道黎园社区和灌南县驻杭流动党员党委授予了“2011年度新市民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说得通俗点,这个奖项背后的含义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好母亲、好妻子”。
保洁工作,一干就是16年
“一个女人,一天公主,十个月皇后,一辈子辛劳。”
昨天,这句话在微博间流传。5个好媳妇的背后都有一段可亲可敬的故事。而潘如华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女人,即使没做过一天公主,甚至10个月皇后,却依然会心甘情愿辛劳一辈子,为了她爱的丈夫和孩子。
49岁的潘如华老家在灌南的一个小村里。为了谋生,也为了给一双子女更好的生活,1996年,在儿子6岁、女儿才3岁的时候,夫妻俩就狠了狠心外出打工。夫妻俩首先来到杭州,在杭州朝晖街道做起了保洁工作,一干就是16年。
这16年,她没日没夜地辛勤工作,用自己的双手把一双子女送进了大学。
一开始几年,夫妻俩的工资都不高,合起来也只有1000多元。即便这样,大半工资都汇回了老家,供孩子在老家县城上学。“这其实还好,最难的是孩子念大学那几年。”夫妻俩工资虽然涨了,两人每月有2600多元,可是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女儿每月400元,儿子每月600元。就这样,收入的一半给了儿女作生活费。剩下的1600元每月还要省下1000元来,攒到年底作两个孩子来年的学费。
潘如华夫妻俩留给自己的,只有每月不到300元的生活费。
“我们随便吃点,豆腐青菜稀饭,能吃饱就行。而且我也不喜欢吃太荤的。”潘如华笑着说着,可眼圈却有些泛红。保洁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一早6点就出门,每天工作10个小时,每星期休息一天。可即使这样劳累的工作,潘如华却不肯歇着,硬是给自己揽下了四五户钟点工的活。
基本上每天都有一户人家需要上门服务,要么打扫,要么烧饭,得干满三小时。时间只能从午休或者下班后的空档挤,有时候,这边刚放下扫帚,她又匆匆赶去别人家干活了,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上一口。
“孩子在外面开销大,我们能给的已经很少了。别人有的他们没有,能吃饱就行,社区里有很多好心人,挺好的衣服都送给我们儿子女儿穿。”
儿女成材,是对母亲的最大安慰
慈母也有严厉的一面。从小潘如华就让孩子们知道生活的艰难。过去,每家住户的垃圾会放在门外,保洁工们拿个大袋子装在一块,搬运下楼。垃圾袋很沉,潘如华却会要求女儿每天从楼道里拿5到10个。平时,她还让儿子去踏三轮车,运送垃圾。年幼的儿子央求,妈妈,我可以不去骑吗。“可以,要改变现在的生活,就要好好念书。”
2008年儿子大学本科毕业留在了南京,有了自己的事业。虽然独自在外闯荡,却会攒了钱给父母家用。2009年,女儿也大专毕业留在杭州陪在自己身边。
如今,潘如华一家还住在社区自行车库里10多个平方米的小隔间里,手头稍微宽裕点,潘如华和丈夫商量着,把身体越来越差的公婆接到身边来照顾。今年,潘如华又在老家县城买了房,打算留给儿子或者老两口退休后回家养老。虽然还在慢慢还房贷,可是日子开始一天天好起来了。
有社区居民对潘如华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啦。”潘如华总是抱以灿烂的微笑,是啊,儿子女儿大学毕业,都有自己的工作,懂事又孝顺。在潘如华眼里,这就是作为母亲,最大的成功。
本报讯 近年来,南区积极推进妇女工作,大力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全区妇女团结进取,为侨乡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撑起了侨乡的“半边天”。
首先,南区十分注重提高妇女尤其是妇女干部的整体素质。区办事处经常举办各类学习班,致力提高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增强妇女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力促进了全区妇女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妇女们自觉投身于各项建设事业中。其次,深化“双学双比”活动,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奔康致富。区办事处不定期举办各类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班,专门聘请市有关专家讲授果树的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农药的正确使用等课程,组织女专业户、女能手参加市举办的农博会等活动,开阔妇女视野、增长妇女见识,使她们进一步掌握科学技术致富,真正实现“科技兴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妇女活动,活跃妇女身心。去年,该区借“世纪家庭读书”活动的契机,在全区家庭中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广大妇女不断学习,提高妇女们的知识水平。“三八”期间,积极组织妇女参加市妇联举办的全市妇女健美操比赛,并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四是采取以先进带后进,以点带面发展妇女工作。近几年,南区通过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女能手”、“好母亲、好妻子”等评选活动,对一批思想先进、工作积极的个人进行了表彰,树立榜样,在全区妇女之间掀起赶超先进的热潮。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南区的妇女工作阔步向前,区内的“好母亲”、“好妻子”、女农民企业家、农业女能手不断涌现。2001年,南区被市授予“廉内助”活动先进单位,刘爱斯、欧丽琼两位妇女被授予“廉内助”先进个人和“中山市好母亲”光荣称号,区妇联被市妇联评为全市先进妇联。
雯雯,妈妈要出国了 我的妻子爱珍是在冬天去世的,她患有白血病,只在医院里捱过了短短的三个星期。我送她去医院前一个晚上,她收拾屋子,整理衣物,指给我看放国库卷、存折和身份证的地方,还带走了自己所有的照片。后来,她把手袋拿在手里,要和女儿分手了,一岁半的雯雯吃惊地抬起头望着母亲问: “妈妈,你要去哪儿?” “我的心肝儿!我的宝贝儿!”爱珍跪在地上,把女儿拢住,“再给妈妈亲亲,妈要出国。”她们母女俩脸贴着脸,爱珍的脸颊上流下两行泪水。 一坐进出租车,妻子便号啕大哭起来,身子在车座上匍匐、滑动,我一面吩咐司机开车,一面紧紧地把她扶在怀里,嘴里喊着她的名字,待她从绝望中清醒过来。但我心里明白,实际上没有任何女人能够做得比她更坚强。妻子再没有见雯雯一眼。到妻子辞别人世后二十多天,我拿出她从“日本”寄来了第一封家书,信封上贴着邮票,没有邮 戳,只在背后注有日期。我按照这个日期把信拆开,念给我们的雯雯听: 心爱的宝贝儿,我的小雯雯: 你想妈妈吗? 妈妈也想雯雯,每天都想,妈妈是在国外给雯雯写信,还要过好长时间才能回家。我不在的时候,雯雯听爸爸的话了吗? …… 最后一句是:“妈妈抱雯雯。” 这些信整整齐齐地包在一方香水手帕里,共有十七封。信里爱珍交代着我们准备换季的衣服,换煤气的地点和领粮食的日期,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发育补充营养等等。读着它们,我的眼眶总是一阵阵发潮,想到爱珍躺在病床上,睁着一双大眼睛出神的情景。当孩子想妈妈想得厉害时,爱珍温柔的话语和口吻往往能使雯雯安安静静地坐上半个小 时。逐渐地,我和孩子一样产生幻觉,感觉到妻子果真远在日本,并且习惯了等候她的来信。 雯雯也有一双像她妈妈似的大眼睛,两排洁白如玉的细齿。 第九封信里,爱珍要我考虑为雯雯找一个新妈妈,一个能够代替她的人。“你再结一次婚,我也还是你的妻子。”她写道。 一年之后,有人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雅丽。她离过婚,气质和相貌上都与爱珍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她从未生育,而且对孩子毫无经验。我喜欢她的天真和活泼,唯有这种性格能够冲淡一直蒙在我心头的阴影。我和她谈了雯雯的情况,还有她母亲的遗愿。 “我试试看,”雅丽轻松地回答,“你领我去见见她,看她是不是喜欢我。”我却深怀疑虑,斟酌再三。 四月底,我给雯雯念了她妈妈写来的最后一封信,拿出这封信的时间距离上一封信相隔了六个月之久。雯雯反应十分平淡,她没有扑上来抢信,也没有搬了小板凳坐到我面前,而只是朝我这边望了望,就又继续低下头去玩她的布狗熊。 亲爱的小乖乖: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学习已经结束了,就要回国了,我又可以见到爸爸和我的宝贝儿了,你高兴吗?这么长时间了,雯雯都快让妈妈认不出来了吧?你还能认出妈妈吗? …… 我注意着雯雯的表情,使我忐忑不安的是,她仍然在专心一意地为狗熊洗澡,仿佛什么也没有听到。 “雯雯!” “嗯。” 我欲言又止。突然想起,雯雯已快三岁了,她渐渐地懂事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陪着雅丽来到家里。保姆刚刚给孩子梳完头,雯雯光着脚丫坐在床上翻看一本印彩色插图的画报。 “雯雯,”此刻我能感觉到自己声调的颤抖:“还不快看,是不是妈妈回来了!”雯雯呆呆地盯着雅丽,尚在犹豫。谢天谢地,雅丽放下皮箱,迅速地走到床边,拢住了雯雯: “—好孩子,不认识我了?” 雯雯脸上的表情瞬息万变,由惊愕转向恐惧,我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幕。接着……发生了一件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孩子丢下画报,放声大哭起来,哭得满脸通红,她用小手拼命地捶打着雅丽的肩膀,终于喊出声来: “你为什么才回来呀!” 雅丽把她抱在怀里,孩子的胳膊紧紧揽着她的脖子,全身几乎痉挛。雅丽看着我,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宝贝儿……”她亲着孩子的脸颊说:“妈妈再也不走了。” 这一切都是孩子的母亲一年半前在病床上为我和孩子安排下的 母爱真伟大!!!!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真心实意地爱你,这个人一定是母亲;如果有一份情终生也无法回报,那一定是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