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系列报道
伴随逐渐变暖的天气,“瞌睡虫”也在闯入我们的生活,上班头昏脑胀,效率降低;上课困倦思睡,容易走神。不经意间,它已经干扰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华西都市报昨日报道)。
昨日,不少读者和网友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春困”烦恼,还晒出了他们对付“春困”的方法。他们认为,方法不用太独到,有效果就行。
油腻改清淡工作状态好多了
今年22岁的侯小姐虽然嘴上喊着要减肥,但嘴馋的她看到大鱼大肉还是忍不住想吃。“冬天,我吃再多再油腻,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倒是现在春天来了,每次吃饱喝足后,我就昏昏欲睡。”侯小姐说,“这样一来,我的工作状态就很疲倦,工作效率也不高。”
为了及时调整状态,侯小姐“舍弃”了最爱的肉类,改吃清淡食物。她说:“很多蔬菜我以前都不喜欢吃,现在吃惯
了,反而觉得好吃。肠胃少了‘油水’,但感觉轻松很多,白天的状态也好了很多。”
最近,侯小姐还喜欢上了喝茶。“准确地说,应该是依赖上了喝茶。”侯小姐以前对喝茶毫无兴趣,但听同事说喝茶解困,她就从同事那儿搜罗来了各种茶叶。经过多次尝试,侯小姐发现还是铁观音对她最有效果,“对我来说,浓茶比咖啡有效果。”
组织员工春游赶走“瞌睡虫”
成都某公司总经理刘先生,近日每到下午两三点,总会看到有职员在对着电脑不停打哈欠,有的甚至进入“小鸡啄米”的半入睡状态。
这样的一幕让刘先生很担心,“这样肯定会降低工作效率,对公司业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不过他也对员工出现的春困现象表示体谅,“人变得嗜睡是因为生理正在适应季节进行调整,这也是正常现象。”
为了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刘先生也在想方设法帮助大家赶走春
困。他决定下周末就组织员工到龙泉春游,一边登山一边赏桃花,“呼吸新鲜空气,身心放松,才能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对待工作。”
不过,刘先生也表示,公司组织活动的次数毕竟有限,要完全克服春困关键还在于员工自己。他常在看到有人打瞌睡时轻轻地摇醒对方,并带上温馨的提醒:“晚上要早点睡,多吃清淡的东西,多吃水果。身体健康,工作自然有精神。”有老板的理解体恤,员工的努力克服,看来春困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春困也是亚健康信号警报
这种状况,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最好:“哥(姐)打的可不是哈欠,是春困。”随着春季的到来,不少同事、朋友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春困现象。
原因:春困也是亚健康信号警报
人到春天为何会犯困呢?春困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季节变化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生理现象。冬天,人体为了防止热量散发,皮肤和微细血管处于紧张收缩状态,维持机体的生理恒温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信息增多,人的大脑比较清醒。而春天,气温适中,皮肤和微细管处于舒张的状态,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于是出现昏昏欲睡的“春困”现象。
人到春季常感觉想睡觉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症,但是对于严重的“春困”则不可忽视。因为有时“春困”也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报警信号。比如,不少情况下,严重春困是抑郁症、焦虑症的先兆。而糖尿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往往与情绪变化相关。此外,“春困”在某种程度上也传递出身体出现了肺阴虚、肺燥热、湿痰、肝阳上亢、肾阴虚等不良“信号”。
抵御“春困”的方法
多睡,并不解“春困”
为了解决春困,有些人选择睡觉的方法,多睡并不一定能解决春困。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结果是越睡越困。
抵御“春困”有啥方法
虽然春困不是什么严重的病态,但不利于人的身体及精神状态健康协调,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加以调节。
避免春困更多的是要加强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在阳光充足、绿化多的地方活动,多做些深呼吸,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此外,油腻食品可使人产生疲惫无力、情绪低落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春困”现象,因此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果蔬。办公一族,要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在室内添置一些色彩艳丽并富有生机的饰物以及花草,或听些曲调优美明快、有激励振奋人心作用的音乐或歌曲等方法驱除困意,振作精神。
出现“春困”,千万不要随意服用药物,不要试图靠喝咖啡、浓茶改善症状。严重“春困”者应该及时到医院神经科或心理科检查,以明确原因。
多睡觉不能解春困 专家给出解困妙招
省会27岁的王女士最近几天一直觉得困得不行,早晨闹钟一响她还能照常睡,有好几次都差点上班迟到。她说,最近工作状态很差,整个人软绵绵的,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明明已睡够8小时,但眼睛还是睁不开,不想起床,像生病一样全身乏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但是在这充满活力的季节,不少人却总是哈欠连连,全身乏力,没有精神,做事效率低下,出错率增加。
“这种状态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顾平教授对记者说,一般认为春困是由于人体的生理机能不适应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而发生的暂时性的生理反应,多发生在早春时节,至春夏相交时逐渐消失。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皮肤等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流量减少,充分保证了大脑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使人们感到精力充沛。但到春天,气温开始回升转暖,人们的皮肤血管和毛细血管也逐渐扩张,供应大脑的血流量相对减少,氧和能量的供应也随之减少,从而影响大脑的兴奋性,产生了困倦疲乏的感觉。
另外,随着气温的增高,新陈代谢量增加,机体产生的代谢物质堆积,影响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容易产生疲劳感。再加上昼夜长短的变化,使得初春的人们尚未适应,极易引起“春困”的现象。“多睡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春困的问题。”顾平教授说,不少人认为越困越要多睡,其实这是应对“春困”的误区,我们强调充足高效的睡眠,做到睡眠规律,温度适宜,环境安静,心态平和,睡姿正确,必要时可增加午睡以补充体力。不可一味强调增加睡眠时间来抵抗春困。
如何科学地缓解春困呢?顾平教授提出以下建议:
调整起居时间。做到起居规律,适应自己的生物钟,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及睡眠深度,还要注意居室空气的新鲜流通。
调整饮食。早餐一定要吃好,能量的代谢要有一个好的开端。饮食结构应由冬天的注重热量转移为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及水分,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常吃水果及饮果汁。
体育锻炼是不错的选择。体育锻炼可以大大加快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能有效地防止春困。可选择轻柔舒缓的活动项目,如快走、慢跑、广播操、太极拳等。同时,可去郊外春游,呼吸新鲜空气,改善大脑皮质功能,使人心情舒畅。
各种感官刺激。无论是走到青山绿水之间,看一看初春的新绿,闻一闻泥土与青草的芳香,还是听一段曲调优美明快的音乐或歌曲,或者欣赏一些相声、小品,均能调节情绪,精神振奋。总之,春困是一种人体为适应季节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应该正确地认识与面对,同时积极地进行有效调节,减少春困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每到春天,人们总是容易犯"困",感到疲劳、昏昏欲睡,早晨不易睡醒,即使醒后也好似没有睡足。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韩振萍说,春天由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阳气升发,气血趋向于表,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及汗腺分泌增多,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
春困虽不属于病态,但疲惫的精神状态给工作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大家试试下面的方法,对预防和减轻春困有一定效果,让人能够充分享受春天带来的快乐。
1.饮食结构合理调配。 春季尤其是早春时节天气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可以选用谷类、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高热量食物为主,及时补充能量。从“春夏养阳”的角度出发,要少吃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多吃葱、姜、蒜、韭菜等温性食品,以祛阴散寒。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 蛋白质中的酪氨酸是脑内产生警觉的化学物质的主要成分,春季又是生发季节,在饮食上应多吃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高蛋白食物。另外,还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春天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总之春季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和刺激性食物,防止人体饭后体温、血糖和情绪发生变化,产生疲软现象。
2. 多到户外走走。走出室外,到郊外、湖畔、泉侧、海滨、山巅,举目眺望。良好的视觉刺激,有利于消除春困。
3.听听音乐。困倦时,可以常选听一些能振奋人心、富有韵味的音乐,也可随着节拍唱唱跳跳。
4.合理运动。有困意时,活动活动肢体,可疏筋活血,通利关节,使大脑兴奋起来。春天乍暖还寒,考虑到身体的适应度,进行有氧运动时强度不宜太激烈。可以选择每周3次进行徒步快走,每次30分钟,步频控制在每分钟60~80步。此外,再结合瑜伽、普拉提、太极拳,可起到伸展关节,放松肌肉、缓解身心疲劳的作用。
|